公司地址
台灣 新北市新莊區中安街9號4樓
#打造孩子內心真正的強大力量
#建立自我對話的能力
#協助孩子肯定自己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
#正向教養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影響力
#學習聚焦在自己身上而非他人的言語
#勇氣不是關於你有多大而是你敢不敢做出改變
如何用繪本引導孩子情緒教育、表達訓練與價值探索?
現代家長在教育子女時,面對的是一個變化快速、競爭激烈的社會。
給予孩子能力是終身受用的禮物。
教育孩子選擇「與誰同行」,勝過一味追求分數與名校
巴菲特提到,年輕時最重要的不是薪水,而是「你和誰一起工作」。這可延伸到教育上:家長應該教導孩子重視「和什麼樣的人為伍」。同儕環境、師長榜樣,對孩子性格與價值觀的養成影響深遠。
與其讓孩子進入壓力大的明星學校,不如幫他找到一個健康、有正向榜樣的成長環境。
協助孩子找到熱情與興趣,而非只追逐「安全的選擇」
巴菲特說:「找到你願意不為金錢也願意做的事」,這提醒家長:不要只鼓勵孩子選「穩定的科系」、「好找工作的職涯」。
真正的成功來自對工作的熱情與投入,這比短期的薪資或社會地位更持久。讓孩子嘗試不同領域,給予探索的空間,比起一開始就畫定未來藍圖,更重要。
教孩子設立界線與選擇的重要性,而非凡事都追求「全面發展」
很多家長常焦慮孩子「不夠多才多藝」,導致孩子排滿補習、才藝班。
但巴菲特提醒:「成功的人幾乎對所有事都說『不』」。
家長應該教導孩子辨識什麼對自己真正重要,學會放棄與聚焦,而不是樣樣都要參與。這不僅保護孩子的心理健康,也幫助他們培養專注與自主的能力。
教育的最終目標,不是塑造一個「完美履歷」的孩子,而是培養一個懂得選擇、有熱情、有價值判斷能力的人。這是現代教育最需要的反思與提醒。
如何協助孩子傾聽並尋找自己內在真正的聲音,從家庭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開始:
#創造「允許犯錯與嘗試」的環境
孩子不可能一開始就知道自己要什麼。他們需要透過嘗試不同活動、參與多樣經驗(如音樂、運動、寫作、服務學習、創業模擬等)來認識自己。
家長要扮演「允許嘗試、允許轉換」的支持者,而不是「第一個否定者」。
探索過程本身,就是尋找自我聲音的起點。
#多問開放式問題而非給出答案
與其問:
「你以後要做什麼?」「這樣比較有前途對吧?」
不如問:
「你做哪些事的時候感覺最投入?」
「最近有什麼事讓你感覺自己有成就?」
「你覺得什麼對你來說是重要的?」
這些問題能幫助孩子自我反思,培養他們自己聽見內在聲音的能力。
#看見努力與價值而不只是結果
孩子在表現好時容易得到讚美,但在困難時才是真正成長的時機。
家長應重視孩子在過程中的努力、堅持與自我調整,而非只看成績或比賽結果。這樣,孩子會將「內在動機」建立在自我成長與價值上,而非外在標準。
這樣便不容易受外界的影響,將焦點放在別人對自己的評判而受影響。
#榜樣比指導更有力
父母如果自己也在活出熱情與價值感(即使不是多麼成功),會比千言萬語更具說服力。讓孩子看見你面對選擇、轉變或挑戰時的思考與選擇,就是最自然、最有力的身教。
身教是鏡子,家長的行為與思維更容易影響孩子對未來做出決定。
#留白與沉默,是培養內在聲音的空間
現代孩子的生活常被排得滿滿,缺少「空白時間」。適度的無所事事與沉澱時間,是他們傾聽自己內在想法的必要條件。別怕讓孩子「閒著」一會兒,甚至鼓勵他們寫日記、畫畫、散步、冥想等內省活動。
每個人的腦海裡都會有思維活躍的時刻,而創意與想法就是這樣被激發出來的。
找到內在的聲音,不是找出一個「答案」,而是建立一種「與自己對話的能力」。這才是真正終身受用的教育禮物。
#得獎好書精選50
#尋找自己的聲音
#像我這樣的一隻獅子
#從模仿到自我
主角鸚鵡原本習慣模仿別人的聲音,但在過程中漸漸發現「自己的聲音」才是獨特且有力量的。
這是許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經歷的心理歷程——從模仿父母、老師、朋友,到開始有獨立想法。
#語言不只是說話是自我認同的展現
鸚鵡學說話的過程其實象徵了「社會化」與「自我定位」。孩子透過說話、寫字、畫畫、甚至是肢體語言,都在表達他們的「內在聲音」。
#勇敢說出真心話不怕被嘲笑
故事中,鸚鵡最初會因為自己的聲音不同而猶豫或羞怯。而這反映出孩子在表達意見時常會擔心被否定或批評。
建議家長與老師創造「安全的說話空間」:
不打斷、不糾正,先聽孩子完整說完
重視「說出來」的勇氣,而不急著修正內容。
#尊重孩子的語言風格與表達節奏
有些孩子說話慢、有些表達直接、有些愛加表情詞語。
這些都是「自己的聲音」的特徵。家長如果總是要孩子「說話清楚一點」、「不要這樣講」,可能會讓孩子失去表達的熱情。
親子互動:
多說「我喜歡你這樣表達的方式」
與孩子一起模仿繪本裡的鸚鵡,玩聲音遊戲,從模仿中過渡到創造。
「我的聲音是什麼顏色?」讓孩子畫出代表自己說話風格的顏色與圖像
「我會說、我會寫、我會畫」活動,用不同方式表達「今天我最想說的話」
像我這樣一隻獅子
#打開孩子心中的勇氣與同理心
「強者」不總是外表看起來強
獅子看似勇猛,其實也會害怕;老鼠看似微小,卻能勇敢出聲。這顛覆了孩子對「勇敢」的刻板印象,幫助他們理解: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脆弱
勇敢不是沒有害怕,而是「儘管害怕還是去做」
李歐那的孤單與不安,其實也反映許多大人在教育角色中的焦慮與「不能軟弱」的壓力。這本繪本提供我們一個反思視角:
您是否有時也像那隻獅子,總是強裝沒事?
也許讓孩子知道「爸媽也會緊張、也會需要幫助」,是培養彼此連結的起點。
孩子在面對人際挑戰、課業壓力或舞台表現時,常會懷疑自己。這本書能鼓勵他們相信:「即使我是鴨子瑪莉安,也能發出大聲音!」